【视频】江门台山都斛镇白石村:产业提质升级大青蟹变“黄金蟹” | 乡村故事⑦
江门台山市都斛镇白石村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。该村邻近黄茅海,村民“靠海吃海”历史悠久,青蟹养殖产业是该村集体经济一大支柱。
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,随着 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入实施,都斛当地台山青蟹养殖产业不断提质升级,带动白石村“蟹围”租金收益水涨船高。目前,白石村村委会“蟹围”租金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八成。
从靠海吃海到靠“蟹”致富
白石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建宏介绍,因白石村靠海,出海谋生成为大部分村民的选择:“最早是村民筹钱买小渔船,涨潮时出海撒网,退潮时收网。捞上来的海货除了分给本村村民外,多出来的会卖给周边村,给村里赚些钱。”

到了20世纪80年代,当地利用地处黄茅海咸淡水交界的优势,在海滩上“塞围”,利用潮汐灌水入“围”,包括青蟹在内的海产随着水流被冲进“咸围”内“安家”,由此开始了人工养殖青蟹。陈建宏说:“最初养殖户对如何养殖青蟹没有任何概念,只知道放海水进来养、喂黄茅海的‘米蚬’。‘米蚬’喂食少了就多投些,水咸了就调淡些。这样经过几年才慢慢总结出经验。”

眼看着“吃螃蟹”的养殖户开始赚钱,其他村民也纷纷“跟上”,白石村青蟹养殖规模越做越大。到2017年,台山青蟹获批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青蟹单价攀升至百元,白石村靠着“黄金蟹”快速致富。陈建宏表示,如今白石村村委会发包的“咸围”有3000多亩,每年租金收入300多万元,占村集体收入超过八成。
小村庄养出高价蟹
陈建宏介绍,白石村土地泥质肥沃,咸淡水水源比较均衡,养殖用水的盐度一年四季比较稳定,加上黄茅海里的“米蚬”比较充足,养出的台山青蟹光泽透亮、肥满度高、肉质白嫩鲜美、蟹膏清甜香滑、品质上乘。记者了解到,当地养殖的台山青蟹中,品质较好的“膏蟹”,“出塘”价格最高能达到260元/公斤,在市场上属于价格较高的蟹产品。此外,白石村还成为江门“粤菜师傅”定点的台山青蟹食材供应基地。

优越的养殖条件也吸引了外地养殖户前来。吴少峰在东莞、广州等地养殖水产20年,3年多前经朋友介绍来到白石村承包“咸围”养殖台山青蟹:“这里的水资源和环境都很好,我根据以往经验,注意调整水环境、及时增氧,并尝试丰富饲料种类,在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,青蟹能维持较好成活率,也长得比较肥,品质很好。”

他还表示,白石村对于青蟹养殖非常支持,特别是今年以来该村争取各级资金用于改善“咸围”道路交通条件,让饲料运输及经销商收蟹更加便利。
大桥经济带来新机遇
都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以来,台山市及都斛镇挖掘白石村发展青蟹养殖产业潜力,指导台山市都斛镇海洋经济发展公司与白石村委会建设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青蟹项目,打造青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,不断提高青蟹养殖技术含量。项目建设100亩青蟹精养示范基地,通过对农民养殖技术提升培训,以及进行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广泛的市场宣传和推广,整体养殖技术、产品品质及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,年产量突破12.6吨,年产值2000万元。
记者还了解到,白石村距离建设中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不到5公里。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,为白石村台山青蟹养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陈建宏表示:“随着‘百千万工程’的深入实施,以及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,白石村计划抓住‘大桥经济’机遇,在村内建设台山青蟹销售批发市场,扩大台山青蟹销路;充分运用‘台山青蟹’品牌效应,设立示范直营店拓宽国内销售市场,结合‘互联网+青蟹’,铺设网络销售渠道,拓宽销售市场。”
统筹|马汉青 李艳文
执行统筹|郑强 熊新元 苏燕华 朱光宇
文|记者 陈卓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