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东黄金结算战略:滞胀时代的去美元化破局与黄金十年牛市新图景
中东国家推进黄金储备支持的本币结算机制,是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与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体现。这一战略的核心逻辑可从三个维度展开:

一、去美元化与货币主权重构
美元“武器化”(如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)加速了全球“去美元化”进程。中东国家作为石油出口大国,长期依赖美元结算体系,但近年来通过增持黄金储备和探索本币结算机制,试图降低对美元的依赖。例如,印度已尝试用黄金支付俄罗斯原油,而中东国家正推进类似机制。黄金的“非政治化”属性使其成为替代美元的理想选择——既能规避制裁风险,又能增强本币信用。
从储备结构看,中东国家黄金储备绝对值虽不高(如沙特2023年黄金储备323.1吨,占外汇储备4.3%),但近年呈现增持趋势。据推测,沙特自2022年以来已秘密累积约160吨黄金,可能通过金银银行等渠道完成交易,以避免公开市场波动。阿联酋虽未直接披露黄金储备数据,但其与印度建立的卢比-迪拉姆直接结算机制,已为黄金参与贸易结算奠定基础。
二、滞胀环境下的黄金价值重估
当前全球经济陷入“高债务+低增长+通胀黏性”的滞胀困境,而黄金在历史滞胀周期中表现突出。20世纪70年代,黄金年化回报率达30%,主因石油危机推升通胀与美元贬值。2025年,美联储降息滞后于通胀的预期可能重演这一逻辑——尽管市场预计年内降息两次,但核心PCE通胀仍高于目标,且关税政策可能加剧价格传导压力。
黄金的抗通胀属性与其供需结构密切相关。全球黄金矿产增速仅1%,而央行购金(2025年一季度达244吨)、ETF流入与地缘动荡形成刚性支撑。中东国家作为地缘风险高发区,其战略购金行为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避险价值。例如,伊朗将900吨黄金存入中国,用于人民币-石油结算,形成“黄金-能源-货币”闭环,直接挑战美元霸权。
三、长期牛市的根基与风险
黄金长期牛市的逻辑可从供需与货币秩序两个层面解析:
1. 供给刚性与需求扩张:矿产增速受限叠加央行购金常态化(连续三年年购金超1000吨),供需缺口持续扩大。世界黄金协会指出,当前黄金ETF持仓仍有增长空间,历史牛市中ETF流入往往滞后于价格上涨,这意味着当前涨势可能尚未见顶。
2. 货币超发与秩序重构:全球债务规模突破GDP的120%,货币宽松常态化推升黄金作为“终极硬通货”的地位。汪毅等分析人士认为,在“美元-多极货币”过渡期,黄金的主权信用对冲功能不可替代,其复兴周期或持续10年以上。
风险提示:短期需警惕获利回吐与政策波动。例如,2025年5月金价突破3340美元后,部分投资者选择了结,导致阶段性回调。此外,美联储政策转向、地缘冲突缓和或数字资产分流资金,均可能影响黄金走势。
四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
中东国家的黄金战略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形成联动。例如,中国通过“上海金”定价权与黄金储备增持(2025年一季度达7377万盎司),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。沙特若设立上金所海外交收库,可能形成“石油人民币+黄金结算”模式,动摇伦敦金银市场协会(LBMA)的传统定价权。这种“黄金-能源-货币”绑定,正在重塑国际结算体系的底层逻辑。
综上,中东国家推进黄金储备支持的本币结算机制,既是应对美元霸权风险的防御策略,也是参与全球货币秩序重构的主动布局。在滞胀与地缘动荡交织的背景下,黄金的货币属性与战略价值将持续凸显,其长期牛市根基稳固,但短期波动需密切关注政策与市场情绪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