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刺“黄金周” 名师助力决胜高考(上篇)(图)

临近高考冲刺“黄金周”,本报携手我市九大学科名师及资深心理专家,为津城学子量身打造决胜攻略,助力考生在终点线前精准发力。
在这份特殊的“秘籍”中,名师们将紧扣天津高考命题趋势,用多年教研经验提炼浓缩备考精华;心理专家传授“考场心态急救术”,帮助考生化解焦虑、激发潜能。科学备考与心理建设双轨并行,考生方能在考场上展现最佳状态。
这个6月,愿每位考生都能在盛夏绽放,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!
本期刊发上篇:
语文、英语、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
语文
保持手感 回归教材
天津英华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、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张明生
考前一周,是考生冲刺语文的“黄金周”。考生每天花费150分钟,保持手感,回归教材,锻炼审题,提炼格式,掌握主要人物形象,吃透作文素材,这有利于考场稳定发挥。
一、选择题预热与“保温”
1.优选真题或者高质量模拟试题选择题部分。
2.以保持手感、查漏补缺为目标,不追求数量,可以结合个人弱项有针对性地练习。
3.答选择题比较稳定的同学,可隔天练习,重点复习易错题型或将时间分配给薄弱模块。
4.25分钟写题,5分钟改错。对错题要深入分析,出错原因是知识漏洞、审题偏差,还是思维惯性?不能机械订正,可结合笔记和错题本复盘知识点。
二、回归教材与唤醒记忆
1.每天10分钟,必背篇目要全覆盖,要逐篇攻破。每天精读2—3篇,边读边写生僻字、易错字,用答题卡规范书写,不要连笔,顺便练卷面。每天完成10—15句模拟题,限时3分钟,训练反应速度和准确性。最后一天只复习错题本和高频考点,放弃冷僻内容。考试时先做默写题,利用短期记忆优势。
2.每天10分钟,翻阅5本教材的“边角料”——课文注释(重点)、单元导语、学习提示、课后补白、古诗词诵读(重点)。古诗词诵读部分手法技巧要熟悉,防备“以诗解诗”。
三、锻炼精准审题,提炼答题格式
1.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安排20分钟。每天翻译一段文言文,勾画采分点,单音变双音,古今异义要注意,可能有通假字,重点句式要落实(判断句,定后,状后,省略,宾前,被动,固定),个别地方需要意译。
2.古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、语言运用安排40分钟。不写新题,细细抠典型题题干,勾画关键词,写出答题方向和要点。然后精研答案,提炼答题格式。
比如古诗手法题,可以概括为“四比一夸一代一用典”,别忘了“结合”和白描、想象;景情关系首选寓情于景、借景抒情;描写首选“九结合”、白描;涉及时空梦境首选虚实(虚写);涉及“物”首选象征、托物言志、借物抒情、以物喻人。
比如散文句子赏析题可以从手法、用词、句式、位置、风格、情感等方面打开思路。
语言运用题型较活,可能有没见过的新题型,要冷静审题,注意问什么答什么。答题时千万不要出现个人信息,主要思考修辞运用,注意字数限制。
四、以点带面,重点突破
每天选取两个主要人物(贾宝玉、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母、贾政、王熙凤、秦可卿、元春、探春、晴雯、袭人、刘姥姥、贾雨村、焦大),记忆他们的判词谜语、性格特点、主要情节;掌握《红楼梦》的叙事技巧(三染法、草蛇灰线法、稗中有画法)。
每天阅读两章《乡土中国》,记忆基本概念和思维导图。
五、思维导航,素材万能
1.总要求:扎根材料,观点明确,厘清概念,辨明关系,层次清楚(5—7个段落,每段最后一行不要写到头),论据有力(生活、教材、歌词),论证多样(喻证、引证、对比、因果假设)。
2.二元分析公式:A+B+AB,AB+BA+ABBA。
3.每天5分钟精练审题,用思维导图拆解3道作文题,提炼核心立意:二元关系(赓续与创新/确定与不确定),时代热点(人工智能/文化自信/关税战突围与合作),青年成长(偏科与全才/长期主义/责任担当/温度),哲理思辨(有用与无用/乱与定)。
4.每天10分钟背诵万能素材库(如10个经典人物+5组热点事例,10个得意标题),建立主题联想路径。
5.每天15分钟在答题卡上抄写优质范文语段。
以上模块复习建议按以下时间安排,这和高考语文考试答题顺序基本吻合:9:00—9:30,选择题预热与“保温”;9:30—9:50,回归教材与唤醒记忆;9:50—10:50,锻炼精准审题;10:50—11:00,整本书阅读;11:00—11:30,复习作文。
思想政治
精准施策 科学备考
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高级教师、学科组长 张华
一、有的放矢
遵循考试逻辑:解析情境—解决问题—思维考查—知识调取运用
了解时政热点—分析问题提取关键词—厘清指向深度思维考查的问题逻辑—调取和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作答。
二、高屋建瓴
全面了解课标要求,将课标要求转化为课本知识。
三、提纲挈领
熟识教材“单元、课、框、目、关键词”的从属关系,夯实知识要求、核心素养要求、学业质量水平要求,做到知识掌握“全、准、透、熟、精、巧、联”。
1.夯实基础 学深学懂
方法一 “熟读教材”:利用零散时间朗读教材。
方法二 “精巧记忆”:借助知识点清单,边背边录音,然后放录音,边听边把不准不全的地方标注出来,实现知识记忆提质增效。
方法三 “抽样建联”:随机抽查,随意翻开一页书,看到单元、课、框、目,直接说出上下对应的关键词及内在联系,举一反三。
2.建构网络 学通学透
将知识体系单元化、导图化,建立有效链接。按照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“怎样做”三个层面进行整合,做到纲举目张、烂熟于心。
四、精耕细作
提高阅读能力、分析能力,不断提升自己知识掌握的熟练度、灵活度。
先说客观题——
第一步:审题干
1.审设问,明确指向性和规定性。
2.审主体,明确主体是谁。
3.审材料,抓住关键的字词句。
第二步:对照题肢
1.找一致:回忆相关知识,逐个对照题肢,找出题肢与题干一致的选项。
2.排除: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(无关或错误),直接排除。
3.择优:第一次排除后,对余下选项进行择优录取,将最符合题目要求的(题意、范围、主体)留下。
再说主观题——
第一:一般思路
读题→审题(审设问、审主体、审材料)→联想(教材知识、时政知识)→撰写提纲→答案要点(教材语言、材料语言、时政语言)
第二:审题要求
“六部曲”
看:看设问。
抓:抓住关键词、中心意。
领:领悟命题意图,确定考查要点。
联:紧扣材料,联系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。
列:列出答题纲要。
思:反思答案完整性与科学性。
第三:作答要求
答案组织要点化、答案表述术语化、答案结构逻辑化、答案编写完整化、字迹书写整洁化
1.联想相关知识
2.拟写提纲(列出关键词及指向即可)
3.组织答案要点(按照“五个化”进行)
英语
备考策略 不容忽视
天津市耀华中学高级教师、学科组长、高三年级领军班英语教师 刘惠菊
英语学习贵在日积月累、循序渐进,但考前的科学备考策略同样不容忽视。
一、重视考试,稳定心态
英语实行一年两考,目的是降低考试的偶然性,让同学们能够稳定发挥,取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成绩。每一场考试都同等重要,切不可因首次成绩理想就轻易放弃第二次机会。每场考试获取有效分数的概率是均等的,唯有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,才能稳住心态,防止因轻视而导致发挥失常。
二、精准定位,明晰目标
考生需对自身英语水平有清晰且准确的认知,合理设定考试目标。目标既不能脱离实际、好高骛远,也不应过于保守、低估自己的真实能力。拥有明确的目标,走进考场时便能更加从容淡定,在答题过程中遇到难题,或是碰到拿不准的选项时,也不会慌乱无措,从而确保正常发挥,甚至超常表现。
三、聚焦重点,高效备考
1.主攻核心题型
英语试卷总分150分,其中完形填空30分、阅读理解50分,充分印证了“得完形阅读者得天下”这一说法。考前一周,建议每天定时定量进行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练习,以此培养语感,提升答题速度与准确率。其他题型同样重要,不过由于其涵盖的词汇、语法知识范围较广,更依赖日常的积累沉淀,考前可针对高频考点进行适当巩固。
2.剖析答案,领悟精髓
做题时,切忌钻牛角尖。面对错题,不要固执己见,应深入剖析标准答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,仔细思考其相较于自己答案的优势所在,从中总结答题经验与技巧,避免在同类问题上再次犯错。
3.紧扣原文,精准理解
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作者意图。答题过程中,要学会精准筛选题目中的有效信息,摒弃主观臆断,不将个人价值观强行代入文章。始终以原文内容为依据,精准理解作者观点。
4.关注旧词,挖掘新意
天津英语高考注重考查“旧词新义”。对于已学的常见单词,同学们要系统总结其在高考语境中的新含义。例如,“handsome”除了常见的“英俊的、帅气的”之意,在“a handsome profit”中还可表示“可观的”;“age”除了“年龄、时代”的含义,在“The shock has aged her”中也有“(使)变老”的意思。熟练掌握这些词汇的新用法,对考试得分至关重要。
四、规划时间,合理取舍
合理规划考试时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。考试与日常练习不同,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答题任务。建议大家提前规划各题型的答题时间:单选题控制在8—10分钟;完形填空12—15分钟;阅读理解尽量在40分钟以内完成,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作文等。答题时,尽量按照试卷顺序进行,避免跳答,以防出现漏题情况或打乱答题节奏。
历史
立足基础 梳理试卷
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历史教师 王太元
在2025届高三学子最后一周的冲刺阶段,该如何高效复习、有效备考呢?就历史学科来说,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。
一、回归教材固根基,查漏补缺强基础
历史学科复习过程中,回归教材是重中之重。建议同学们采取“三步走”策略:首先,精读教材目录,通过发散思维回顾相关知识,构建完整知识框架。历史学科知识点庞杂,但各单元之间有着内在联系。通过每一章节的目录、每一课的大小标题,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把握知识脉络,掌握本单元的核心概念。其次,关注每一单元的总括及每一课的学习聚焦部分。这些内容一般是单元、课的核心观念和关键知识,是复习的重中之重。同时,课本中的“思考点”“史料阅读”“学思之窗”“历史纵横”“问题探究”“学习拓展”等也要予以关注。最后,强化时空定位,通过对教材进行地毯式梳理,构建有效时空框架。历史学科特别注重时序性,同学们可以通过中外对照大事年表,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事件进行横向对比,清晰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背景、经过、结果和影响等,从而提升历史理解。
二、梳理试卷优策略,凝练思维提素养
在高考前一周梳理已做过的历史试卷,如同战前的沙盘推演一样,具有重要意义。此时“少即是多”,精准复盘1套试卷远胜盲目刷10套新题。首先,通过梳理试卷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点。每个错题的背后都暗含基础知识的欠缺,通过整理试卷中的错题,可以按图索骥优化基础知识储备。其次,通过梳理试卷中的高频考点、相关题型答题技巧、预判命题陷阱等,能够优化自己的答题策略,固化答题模板,将已有知识转化为稳定得分能力。最后,通过系统化的试卷梳理,能够深度激活历史学科思维,实现从“知识再现”到“思维运用”的能力跃迁。针对试卷中的错题,要做到从纠正错误到思维升级,不能仅仅看到错题背后的知识逻辑,还要体会错题背后的思维逻辑。针对试卷中做对的题,要思维建模,做到从经验答题到范式输出,建立自己的历史学科答题思维逻辑体系。
三、精练试题找感觉,聚焦热点拓视野
在冲刺阶段,同学们还是要适量做题,贵精不贵多。就历史学科来说,建议同学们每天保持30—45分钟的限时训练,重点选择近三年高考真题和各区模拟题中的经典题型。高考前适量的习题训练,能够帮助同学们保持解题手感,激活考试状态,巩固核心考点,强化记忆提取。同时,在紧张的复习之余,同学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聚焦热点问题。首先,关注周年纪念事件。如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等。其次,联系现实热点。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科技创新、文化自信等时政话题,都可以从历史维度进行思考。最后,保持适度的阅读。在紧张的复习之余,通读教材或者历史类短文,不仅能放松心情,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历史感悟能力。
地理
查缺能补漏 答题有策略
天津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 张真真
一、知识复盘
1.思维导图:能快速建立知识体系,拓展思路,查缺补漏。
2.重视错题:怎么看?①分析错因:概念不清、知识漏洞、信息提取不全、联系实际不够、审题不清等?②梳理思路:综合题要分析答题角度怎么出;务必重视标准答案,关注可借鉴的格式、关键句、核心词等,提炼答题技巧。③回归思维导图巩固相关知识。
二、答题策略
始终牢记:答案首先出自图文材料!切记所有材料都有用,组织答案时充分提取信息,莫遗漏。可利用删除资料的方式检查角度是否全面。
精准定位:区域定位是答题第一步,利用文字、经纬网或陆地轮廓精准定位,并从宏观上认识区域特征。自然特征的核心是气候和地形;人文特征核心是生产力水平。
联系实际:通过想象还原场景、通过角色转换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题。
1.选择题
①限时训练:90秒/题,总时长不超25分钟;相信第一感觉,无十足把握不改答案。
②科学猜题:优先选与材料关联度高、生活中讲得通、符合国情的选项;答案分布均衡原则,如2020—2023年选项答案分布为“4434、4344、3444、4434”;2024年为“5433”,给今年答案分布增加了变数,但同一选项不超5个。
2.综合题
(1)限时训练:10分钟/题,总时长不超30分钟。
(2)读题顺序:先图文后题干,可避免答题模板先入为主。
①文字材料:边读边画边总结,有效标记,了解主题;
②地图:按“图名—图例—方向和注记”的顺序阅读。图名是核心,图例是内容,重视图例且对其分类,如交通类、资源类。
(3)解题方法:建议逐字阅读题干三遍。用更多时间去思考,拆解题干找角度。举例:
①常见行为动词
分析:剖析地理事物,探究因果。句子结构:前因后果,前依据后结论。
说明:阐述原理、成因等,讲清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”。
评价:辩证思维从正反两面,且提示性语言务必清楚。格式—有利:××;不利:××。
列举:罗列相关地理事物、现象、因素等,无需依据和理由。
简述:概括要点,无需解释原因。
另需注意连词,如列举图文信息并说明。
②答题方向:
原因类:分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,按由主到次,从根写起,环环相扣,体现逻辑。
意义影响类:辩证思维从利弊两方面,分经济、社会、生态三个角度。
措施类:含工程、生物、管理类;从政府、责任人和公众三层面,切实可行。
区位类:自然和社会经济两角度。如农业、工业区位等。
特征类:先总后分,背诵相关模板,如地形、气候、水文、××分布特征等。
③契合切入点和落脚点,不跑题;
④列思维导图,用术语多角度答题;
⑤答案以小句子形式呈现,前因后果;不堆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