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个国家宣布抛弃美债,迎接黄金,美元霸权走向何方?
来源:小志一直说
近年来,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但深刻的变革——多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,同时大幅增持黄金储备。
英国、巴西、沙特、俄罗斯等国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,甚至美国本土的佛罗里达州及46个州政府也在推动黄金重新成为法定货币。
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反映了对美元信用的担忧,更可能预示着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大转折。

过去几年,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美债的减持趋势愈发明显。英国作为美债第三大持有国,2024年上半年抛售超300亿美元;巴西自2023年起累计减持1809亿美元,预计年底持仓将跌破5800亿;
沙特美债持仓从两年前的1844亿美元骤降至1081亿;俄罗斯几乎"清仓"美债,抛售比例高达97%。

这些国家抛售美债的同时,黄金储备却在激增。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,2023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历史新高,中国、波兰、土耳其等国成为主要买家。
这一全球性"去美元化"趋势的背后存在多重动因。
首先,美元信用持续透支:美联储长期通过量化宽松(印钞购债)维持经济,导致美元购买力下降,各国对美元长期价值产生怀疑。
其次,地缘政治风险加剧:美国频繁将美元"武器化"(如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),促使多国寻求更中立的储备资产。
再者,美债收益率吸引力下降:尽管美联储加息,但美债实际收益率(扣除通胀后)仍偏低,黄金的长期保值功能更具优势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仅外国央行在减持美债,美国本土也出现了对美元体系的质疑。
2025年,佛罗里达州正式宣布黄金和白银为法定货币,赋予其支付功能。更早之前,美国46个州曾联合推动类似法案。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内部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正在滋长。

州政府推动黄金货币化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:
对冲美元通胀风险(过去几十年美元购买力持续下降,黄金则保持了长期稳定)。
防范联邦货币危机(如果美联储继续无节制印钞,州政府希望黄金能成为地方经济的"安全网")。
以及政治象征意义(部分保守派州政府借此表达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满,甚至隐含"金融独立"的诉求)。
尽管美元仍是全球主导货币,但其霸权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首先是美债泡沫的不可持续性: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,占GDP比例超过120%。美联储长期通过印钞购债维持政府运转,但这种模式依赖全球对美元的信任。一旦各国继续抛售美债,美元流动性可能面临冲击。

其次是替代货币体系的崛起:人民币国际化加速,中国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,并在石油、矿产贸易中扩大人民币结算;金砖国家正探讨建立基于黄金或数字货币的贸易结算机制;各国央行数字货币(如中国数字人民币、欧洲数字欧元)的发展可能削弱美元在跨境支付中的优势。
第三是黄金的回归对美元霸权构成直接挑战:黄金作为无主权风险的硬资产,正重新成为各国央行的核心储备。如果更多国家采用"黄金+本币"的储备模式,美元的国际需求将大幅下降。

未来美元不会一夜崩盘,但其全球主导地位可能逐步削弱。可能出现的情景包括:最可能的"缓慢衰落"模式,美元仍是主要储备货币但份额从目前的58%降至40%-50%,黄金、人民币、欧元等资产占比上升,全球形成"多极化"货币体系。
低概率但高风险的"突然危机"模式,若美债遭遇大规模抛售导致美元流动性危机爆发,美联储可能被迫大幅加息或资本管制,加速全球去美元化,黄金价格可能飙升成为危机时期的"终极货币"。

以及可能性较低的"美元复兴"模式,美国通过技术创新或能源霸权维持美元地位,美联储成功控制通胀并恢复财政纪律重获市场信任。
当前的多国抛售美债、增持黄金现象,不仅是投资策略的调整,更是对美元体系的"信任投票"。
美元霸权不会瞬间瓦解,但其垄断地位正在被逐步打破。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呈现以下特征:黄金作为终极储备资产对冲主权货币风险;人民币、欧元等区域化货币在特定贸易圈内取代美元;数字货币可能成为新的跨境支付工具。

这一变革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包括:增持黄金(实物或ETF)以对冲货币贬值风险;关注去美元化趋势,调整外汇储备结构;警惕美元流动性风险,避免过度依赖美元资产。
美元霸权或许不会彻底消失,但它的黄金时代,可能已经结束了。
文章来源:起朱楼宴宾客